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6月, 2019的文章

我的主張:反對講座的「吃苦」成功理論

大家應該都有參與過講座吧,不管是因為認同聽講座能給人帶來好處的觀念,或是基於學校的課業要求而被迫去講座。從小到大累積起來的講座數,可能都有達到二位數呢!在講座中,這些講者們大多會分享自己到目前為止的生平經歷,像是說: 「 因為經歷過這樣的苦難,所以我才成功了! 」 ,如此強調著成功,來自於自己的 「 吃苦 」 。 當然透由一場講座中,能聽到不同人的經歷。但我個人認為不應過於鼓勵大眾去聽講座,或是讚揚聽講座的好處。上述文字的意思,並不是叫大家不要去聽講座,而是應該把聽講座當成是聽不同觀點的生活經歷,而不是把講者所描述過自己經過多少痛苦與努力的內容,當作是他能擁有被大眾視為成功的原因。 因為他能夠被邀請來作為一位講者,這件事體現出他被大眾認為是一位成功人士,而當他將自己的成功歸功於過去的 「 吃苦 」 時,甚至向大眾傳達如果你想成功就是要吃苦。這是他套用在自身上的觀點,對他來說是正確的想法。不過我對將這個想法套用在他人身上存有疑慮,因為講者能發表此想法,是因為他已經被視為成功者。 但是否又存有許多被他人視為失敗者的人們,也付出許多努力和吃過滿滿的苦,卻仍沒有獲得成功? 我認為現今講座的講者,是基於成功與否來做為擔當的標準, 這件事 很有可能會導致我們過於贊同某一些觀點或作法的正面效果。並且由於不會邀請失敗者來當講者,更是讓我們忽視這些觀點或作法,仍然有失敗的可能性。 此外,也有過去的成功者,現在則被認為是失敗者。舉例來說你可以透由 google 搜尋被記者爆出黑幕的成功企業家、藝人或是政治人物,你大多都可以找到他曾做為一位講者,在台上分享自己生平經歷、觀念、成功的方法等等的事蹟。因此延續上述,這些講者認為導致自己成功的觀念或作法,也很有可能是讓自己成為一位失敗者的原因。 總結上述,我認為講者們大多是現今大眾所認為的成功者,所以在參與講座時,我們應該從其他角度思考與反駁講者話語,因為在講座中我們聽不到失敗者作為講者,來反擊或支持這些成功者的論述。所以這思考的努力需要由身為聽眾的我們,來去思考和衡量。抑或是單純把講座作為聽取他人人生故事的活動,而不要強求自己一定要從中有所學習。(題外話:所以我認為講座後所填的學習單,應該要可以讓學生空白交出呀!)

主張:非暴力溝通--具體的表達

「 表達 」 是幾乎每天都會做的事,但我們可能因為追求效率,簡化了表達的內容,而容易造成雙方的誤會,或是降低了溝通的成效。面對這些困擾,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的溝通方式,或許能給予一些幫助。 區分觀察與評論         非暴力溝通不要求我們保持完全的客觀,而不作任何評論,但強調區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。這種表達方式不鼓勵絕對化的評論,而主張評論要基於 特定時間和環境 中的觀察。例如我們對一個人下評論為:「他總是 拖拖拉拉 的。」,應該是要有觀察作為根據,像是「他到考試前一晚才讀書。」。 表達請求 「 請求 」 是我們都會面對到的事情,而不洽當的表達則會給人帶來困擾。像是愛的語言書中所提到的實例,一位女士向她丈夫表示,她不希望丈夫花太多時間在工作上,之後她的丈夫就去報名高爾夫球比賽,但那位女士其實是希望丈夫多陪伴家人。 那怎樣的請求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呢?我們應該採取表達自己所 希望 對方做的事情,而不是 不希望 他做的事,並具體地描述它。 表達感激 大家或許都曾聽聞讚揚別人,能帶來好的影響,像是提升別人對自己的觀感、工作績效或是團隊忠誠等等。的確在我們所生活的社會中,對他人表達讚揚是被鼓勵的行為,但如何表達感激卻是一門學問。 舉例來說,誇獎他人說 :「你是一個聰明的人。」,這確實是一個誇獎。但此時這個讚揚的接收者,並不清楚自己做哪些甚麼事,滿足了對方的需要,因而獲得讚賞,以及不瞭解對方當下的心情感受。 以上這樣的表達方式,可能使接受者誤會自身被誇獎的事由,或是不願接受這個讚揚,但這樣的表達方法卻常常被我們所使用。那到底應該如何表達感激?盧森堡博士給了些建議: 1. 描述出對方做了甚麼對我們有益的行為 Ex. 教導我統計題目如何計算。 2. 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滿足 Ex. 使我有能力完成作業。 3. 當這需要得到滿足時,我們是什麼樣的心情 Ex. 使我開心且有自信。 以上的表達方法,更具體地敘述感激對方的事由,而不單純只是一句評價對方的話語,這能讓對方知道自己被讚揚的原因,讓對方更容易接收感激。 雖然上述內容傳達了許多非暴力溝通的好處,讓人感覺自己能像書中的例子一般,快速地運用並解決一些生活中的溝通問題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