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主張:反對講座的「吃苦」成功理論
大家應該都有參與過講座吧,不管是因為認同聽講座能給人帶來好處的觀念,或是基於學校的課業要求而被迫去講座。從小到大累積起來的講座數,可能都有達到二位數呢!在講座中,這些講者們大多會分享自己到目前為止的生平經歷,像是說:「因為經歷過這樣的苦難,所以我才成功了!」,如此強調著成功,來自於自己的「吃苦」。
當然透由一場講座中,能聽到不同人的經歷。但我個人認為不應過於鼓勵大眾去聽講座,或是讚揚聽講座的好處。上述文字的意思,並不是叫大家不要去聽講座,而是應該把聽講座當成是聽不同觀點的生活經歷,而不是把講者所描述過自己經過多少痛苦與努力的內容,當作是他能擁有被大眾視為成功的原因。
因為他能夠被邀請來作為一位講者,這件事體現出他被大眾認為是一位成功人士,而當他將自己的成功歸功於過去的「吃苦」時,甚至向大眾傳達如果你想成功就是要吃苦。這是他套用在自身上的觀點,對他來說是正確的想法。不過我對將這個想法套用在他人身上存有疑慮,因為講者能發表此想法,是因為他已經被視為成功者。但是否又存有許多被他人視為失敗者的人們,也付出許多努力和吃過滿滿的苦,卻仍沒有獲得成功?
我認為現今講座的講者,是基於成功與否來做為擔當的標準,這件事很有可能會導致我們過於贊同某一些觀點或作法的正面效果。並且由於不會邀請失敗者來當講者,更是讓我們忽視這些觀點或作法,仍然有失敗的可能性。
此外,也有過去的成功者,現在則被認為是失敗者。舉例來說你可以透由google搜尋被記者爆出黑幕的成功企業家、藝人或是政治人物,你大多都可以找到他曾做為一位講者,在台上分享自己生平經歷、觀念、成功的方法等等的事蹟。因此延續上述,這些講者認為導致自己成功的觀念或作法,也很有可能是讓自己成為一位失敗者的原因。
總結上述,我認為講者們大多是現今大眾所認為的成功者,所以在參與講座時,我們應該從其他角度思考與反駁講者話語,因為在講座中我們聽不到失敗者作為講者,來反擊或支持這些成功者的論述。所以這思考的努力需要由身為聽眾的我們,來去思考和衡量。抑或是單純把講座作為聽取他人人生故事的活動,而不要強求自己一定要從中有所學習。(題外話:所以我認為講座後所填的學習單,應該要可以讓學生空白交出呀!)
留言
張貼留言